认识艾灸材料与制作方法
灸,古称灸。《说文解字》说:“灸,大艾苦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接而好也地,负法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负材,点燃后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仗,借其温热刺激及
童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灸法可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大类。艾灸法以艾红材,是灸法的主要内容,可分为艾柱灸、艾条灸等
地广泛,易于采集,是最常用的施灸材料。非艾灸法用除艾叶以外的药物或其他方法进行施灸,有药线负、笔灸等。
久艾叶与艾绒
艾为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的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物,中国各地均有生长,但古时以薪州产者为佳,故特“薪艾”。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直立,高60~120厘米
具有白色细软毛,上部有分枝。茎中部的叶呈卵状三角形精圆形,有柄,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
缘具有不规则的锅齿,表面深绿色,有腺点和极细的白色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线毛,7~10月开花,瘦果呈椭圆升叶有芳香型气味,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的收。
采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艾叶的化学成分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是理想的负方原料。
”水分较少,还有许多可燃的有艾叶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艾叶 经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便于搓握成大小不同的艾柱,易于燃烧: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
能穿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
艾绒的制备
每年农历的4~5月间,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暴晒干燥,然后投于石曰中,用木杆捣碎,筛去杂梗,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即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
女绒的贮藏艾绒性吸水,易于受潮,平时应密闭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并于每年天气晴朗时重复暴晒几次,以方潮湿、霉烂或虫柱,否则会影响燃烧与艾灸效果。
艾绒制品
艾柱
艾绒施灸时所燃烧的圆锥体艾绒团,称艾灶。
常用于艾灸,每燃尽1个艾灶则称1壮。
①小柱:如麦粒大,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烧灼,直接用。
②中柱:如半截枣核大,相当于大灶的一半,常作用。
③大灶:如半截橄榄大,灶高1厘米,灶底直径约1可燃烧3~5分钟,常作间接灸用。
艾条
艾水又名艾怡,系用艾线省成的圆柱形长条。
星 原米、直径1.5厘米,常用于悬起灸、实按负等。根据之中是否含有其他药物,可分为纯艾条和药艾条两种。
首先是纯艾条,取制好的陈艾绒24克,长、20厘米,励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
成直径约1.8厘米的圆柱形艾条,越紧越好。
其次是药艾条
常用药艾条取、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正.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
将药未混入艾绒中,每支艾条加药末6克。制法同纯艾条。
太乙针灸配方历代各异。近代处方:人参125克,绘三七、穿山甲(土泡)各250克,山羊血62.5克,千年健、钻地风、肉桂、川椒、乳香、没药、小苟香、苍术各500
克,薪艾、防风各2000克,甘草1000克,廖香少许,共研末。
取棉皮纸一层,高方纸二层(41厘米×40厘米),内药末约25克,卷紧成爆竹状,外用桑皮纸厚糊6~7层,阴待用。
雷火针灸用艾绒94克,沉香、木香、乳香、茵陈、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研为细末,过筛后,加入腐香许。取棉皮纸二方,一方平置桌上,一方双折重复于上。
洁净艾绒于上,用木尺轻轻即打艾绒,使之均匀成一形,然后将药料匀铺于艾绒上,卷成爆竹状,以桑皮纸厚6~7层,阴干,勿令泄气以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