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可以治疗的病症
据艾灸法的作用特点,其适应范围以寒证、虚证、根阴证为主,对慢性病及阳气虚来者尤宜。
局部刺激作用:艾灸是一种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
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疼卒,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以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艾灸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
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艾灸的用药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艾灸辨证论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艾灸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吴仪洛
《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甲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而除百病。”
温经通络:寒凝血港、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擦。
经闭、寒迹、腹痛等。
法风解表、温中散寒: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的。
注吐、泄泻等。
温肾健脾: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痴、遗尿、阳痰、
泄等。
回阳固脱: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等。
益气升阳: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
日久不愈等。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疮疡、痛殖初起,疗肿未化
者;凛病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防病保健:灸法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
可根据疾病的性质,
艾柱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及施灸部位的不同,感,全方位衡量,不能太过也不能不足。
1.施交方法:艾柱直接灸时,可用小柱、中注;间拉。
置则用中柱、大灶。
2.体质和年龄:青壮年、男性,初病、体实者,这个
姓、多壮;妇女、儿童、老年人,久病、体虚者,宜小柱、少壮。
3.施负部位:头面、胸背,艾柱不宜大而多;腰背随
部,肌肉丰厚处,可用大柱、多壮。四肢末端,皮肉浅薄而
多筋骨处宜少灸。
4. 病情:风寒湿演,上实下虚者,欲温通经络,祛散外
邪,或引导气血下行时,以3~7壮为宜,小中灶即可。否则易
使热邪内郁产生不良后果。沉寒瘤冷、元气将脱者,需扶助阳
气、温寒解凝,必须用大姓多壮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久灸后反应及处理
具体来讲,灸感共有七种:第一是透热,灸热从施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二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第三是传热
灸热以施灸点开始循经络向远部传导,甚至直达病灶;第是局部不热(或微热)而远部热,也就是施灸部位不热(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很热;第五是表面不热
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胜品感觉很热,第六
施灸部位或远离施负部位产生酸、账、麻、热、重、痛、冷等感觉,第七是上述免感传导之处,随之缓解,施免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渗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附之缓解。
第六、第七种感觉说明艾灸的纯阳之气沿着经络传导,艾灸达到预期疗效。灸感并非局限在施灸的部位,而是会沿着经络传导的。灸感的强弱一般代表了经络阻塞的程度。
有灸感、灸感强,说明自身的经络畅通,作用立等见影;没有灸感,表明经络中邪气瘀积严重,需要时间开瘀散阻。
在正常人中,灸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一般地刺激越强,时间越长,刺激次数越多,则感传越易出现:“经络敏感人”灸感相对强烈;温暖安静的环境里,同时皮肤湿
润,思想集中,则灸感较易发生,传递速度也较快。反之, 施灸时间短,次数少,室内寒冷、喧闹、皮肤干燥,经络不敏感,则灸感迟钝或不能被感知。
度灸伤:使用任何灸疗方法,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伤害发生水肿或水疮者均称为I度灸伤。I度灸
伤不损害基底层,灸伤的皮肤可以在5~8天内结痴并自动脱落,愈后不留疲痕,故称之为无痕损伤性灸。
11度灸伤:灸治温度对皮肤基底层造成破坏,但未损伤真皮组织而发生水肿、溃烂、体液渗出等,称之为Ⅱ度多伤。
受损伤的皮肤7-20天内结痴并自动脱落,
施灸禁忌及注意事项
艾克疗法最然有治动防病的功效,但它并不是言目应用,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久绝灵禁忌
禁灸病症: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疾者禁灸:高热、抽拾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亦不宜灸治。
禁灸部位: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积聚部位,妊娠期妇女下腹部以及腰低部,廖丸、乳头、阴部不
可灸。颜面部不宜着肤灸。关节活动处不能搬痕灸。
注意事项
体位选择可采取卧位或坐位,应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显暴露,艾灶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易于深透肌肉为准。
施灸顺序
一般宜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阳后阴,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先上后下,则循序渐进次序不乱;先少后
多,使艾火由弱而强,便于患者接受。如需艾灶灸多壮者,必须由少逐次渐多,或分次灸之(即所谓报灸)。需大灶者,可用小艾灶灸起,每壮递增之,或用小灶多壮法代替。